全国多地高考成绩今日公布:权威防骗指南解读,警惕虚假宣传陷阱
6月23日起,全国各省市陆续进入高考成绩放榜时间。数百万考生和家长在紧张等待的同时,各类诈骗分子也悄然活跃起来。教育部联合公安部近期发布《高考招生防骗指南》,揭露了五大常见骗局。本文将结合真实案例,为您拆解这些陷阱背后的套路。

一、查分阶段的"技术劫持"骗局
河北石家庄的刘女士昨天收到一条短信:"【省考试院】您的高考成绩已锁定,点击链接激活查询权限"。当她输入准考证号和身份证号后,银行卡竟被盗刷2.8万元。这类诈骗往往伪装成官方通知,诱导点击含木马病毒的链接。
正确做法:务必顺利获得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或官方APP查询,所有要求付费查分的渠道均为诈骗。某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人透露:"UG环球国际信息发现有山寨查分网站模仿度高达90%,连LOGO阴影细节都完全复制。"
二、录取环节的"内部指标"陷阱
"30万保送985名校""认识招办主任可操作点招",这些明目张胆的诈骗广告竟出现在部分短视频平台。2022年重庆破获的案例显示,骗子伪造红头文件、制作假录取系统页面,甚至租赁高校附近办公室行骗。

重要提醒:所有高校招生计划均在阳光高考平台公开,"补录""特批"等说辞纯属虚构。教育部学生司工作人员强调:"高校招生有严格纪检监察程序,所谓'内部指标'根本不存在。"
三、大数据精准诈骗新变种
今年出现的新型AI诈骗令人防不胜防:骗子顺利获得非法获取的考生信息,用AI合成语音冒充班主任致电家长;还有伪造的"志愿填报专家"利用大数据分析实施精准诈骗。江苏网警近期打掉的团伙中,发现其掌握的考生信息精确到家庭住址和父母职业。
防护建议:
- 启用手机来电识别功能
- 拒绝所有陌生FaceTime通话请求
四、志愿填报服务的灰色地带
"智能算法推荐院校""一对一VIP填报指导",这些动辄收费上万元的服务真的靠谱吗?记者调查发现,某些组织所谓的"大数据系统"其实就是简单分数线对比,所谓的"专家资质证书"多为自制。更有个别App故意推荐低分院校吃回扣。
给冲动消费设置24小时冷静期<]/li] 特别提示:教育部已开通举报专线010-66092315,遭遇诈骗请立即报警并保留电子证据。<]/P>>
本文标题:《全国多地高考成绩今日公布:权威防骗指南解读,警惕虚假宣传陷阱》
发表评论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